北京胡同_砖瓦间的光阴故事 |
一缕炊烟,一抹轻尘,长街里传来欢声阵阵,深巷中飘来酒香徐徐。 这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,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,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。
它,就是北京的胡同。 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,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。 人们常问,了解北京、走进北京文化的路究竟在哪儿? 也许,它就在人们脚下,就是这一条条盛满了故事的北京胡同……
800年古都风华,燕京城闾巷交错。 如今,人们已经很难说清,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,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。
其实,在北京,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, 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,北京城文化的脉络。 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,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。
胡同,承载了北京的变迁,也是演绎了北京人的风情, 记录了北京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忧、愁、欢、悲。 北京的胡同就象一杯陈年的醇酿,越品越有味儿。
作为北京的过客,我们会感慨长城的雄伟,会惊叹故宫的华贵,会流连颐和园的瑰丽。 但也一定要走走这一条条同样历经岁月年华的胡同,因为这里,才是北京。
“胡同”的由来 说起胡同,可谓是历史久远,北京建城三千多年,自打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,建立大元,北京城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。 城有了紧跟着也就有了“胡同”这词儿。
那么“胡同”这个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?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,对“胡同”一词的解释多与蒙古语有关,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: 1.胡同是浩特的谐音: 蒙古语称城镇为“浩特”,比如呼和浩特、二连浩特。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,就依照自己的习惯,将中原的城镇、街巷等称为“浩特”。后来,“浩特”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“胡同”。
2.胡同是忽洞的谐音: 蒙古语中表示“井”意的词汇发音为“忽洞”。今天,内蒙古自治区内仍有许多地方以“井”命名,比如赛因忽洞、哈业忽洞。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,因此“井”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,“忽洞”也慢慢演变成了“胡同”。
3胡同是霍通的谐音: 还有学者提出,“胡同”一词最早来源于女真语中的“霍通”。女真语把“聚族而居”表达为“霍通”、“火瞳”等词。由于女真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,所以,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,“霍通”一词便流传开来,并被汉族人译成了“胡同”。
胡同的数量 我们眼中的北京人,都是特别能“侃”的,老北京人要是说起北京,那真可真是滔滔不绝。 比如您要问起北京有多少个城门,人家张嘴就是什么“里九外七皇城四,九门八点一口钟”,听的咱打心眼儿里佩服。 但要问起他北京有多少条胡同,那甭管多老的老北京,也肯定犯结巴。
北京有多少条胡同?在明朝就有上千条了,内城900多条,外城300多条;到了清朝达到了1800多条,民国后1900多条,到了新中国刚成立哪会儿有2550条,到今天,咱北京的胡同有4000多条。 北京有这样一句俗话:“大胡同360,小胡同如牛毛”,可见北京胡同无论是规模,还是数量都堪称第一。
胡同的名字 北京胡同的命名,可以说是最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的,吃、喝、使用全能当胡同的名儿。 吃的喝的有醋儿胡同、干面胡同、烧酒胡同、豆腐池胡同; 生活中使用的有笔管胡同、锥把胡同、劈柴胡同; 能当钱用的有宝钞胡同、银闸胡同、铜光胡同; 穿身上的有裤子胡同、李纱帽胡同、香串胡同; 可以说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,金、银、铜、铁,应有尽有,衣、食、住、行五行八作全之又全。
胡同的之最 作为游客,我们终究没有那么多时间走遍北京的每一条胡同,今天只碎碎念一些“最”有特点胡同,希望可以成为你北京之行的一部分。 最老的胡同: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,位于西四牌楼附近,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,被誉为“北京胡同之根”,始于元大都时期,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。砖塔胡同这一名称,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东口的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砖塔,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,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。
最窄的胡同:大栅栏钱市胡同 在北京人口中,大栅栏读做“大石烂儿”,它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。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,因为清朝时在街口装上了栅栏,而且栅栏很大,因而得名“大栅栏”。北京最窄的胡同,全长55米,平均宽仅0.7米,最窄处仅0.4米,两个人通过此胡同需要面对面侧身通过。街内南北共有九组建筑,尽端是一庭院,上有罩棚,旁有铺房,是清代官办的银、钱交易的“钱市”遗存,是早期金融市场的雏形。
最宽的胡同:灵镜胡同 北京最宽的胡同,东西走向,东起府右街,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,最宽处已达到32.18米。
清朝时,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,东段因原“灵济宫”逐渐变读为林清宫,因此被称为林清胡同,西段则称为细米胡同。到了清代,灵济宫不那么红火了。灵济宫的名称,在人们的口传中,以讹传讹,把“灵济”变成了“灵清”,后来又转成了“灵境”。
一尺大街,仅十来米长,东西走向,在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,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,是北京最短的胡同。
在当年,一尺大街胡同仅有六家门面,路北三个门脸全是刻字店;路南三个店铺:西边大酒缸,中间铁匠铺,东边理发店,是北京胡同的缩影。
最长的胡同: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,东至崇文门内大街,全长近3公里,是北京最长的胡同。
东交民巷,旧称为东江米巷,因漕运粮米而得名,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,曾是明清两代“五部六府”所在地。鸦片战争后,此地先后设立了英、俄、德、法等使馆,如今还保留着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。
最多弯的胡同:九湾胡同 九湾胡同,名称来自于胡同有九个90度的拐弯,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,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,全长约390米,按地砖线划分,弯曲之处不下于十三处,是北京拐弯最多的胡同。
小小的胡同一分为五,拐了十九道湾,就连当地居住的居民,不留意也会轻易迷路。 ![]() 最有名的胡同: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,很多不了解胡同的人,也都听说过这里的大名。八大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。“八大”是虚指,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“红灯区”。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。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,意识是告诉你他要“做什么”而不是“去哪里”。公认的八大胡同是:百顺胡同、胭脂胡同、韩家潭(现名韩家胡同)、陕西巷、石头胡同、王广福斜街(现名棕树斜街)、朱家胡同、李纱帽胡同(现名大力胡同、小力胡同)。
说了这么多,也不过是北京数千条胡同中的沧海一粟,对于想体会胡同文化的朋友,总体上的推荐应该是北京南北城的胡同各有特点,北城存留的院落,大多为规模稍大的典型院落结构,整修后更体现了京城数百年古都的风貌。而南城历史上长时间被当成外城,居民们的生活水平相对北城曾经有着较大的差距,于是相对杂乱的民居更多,生活的味道却是更浓重的。
胡同的味道 繁华而古老的北京城里,不只有闻名海外的烤鸭和各地都见的“老北京”炸酱面,在北京胡同里,空气中洋溢的是那些不起眼儿的,陪伴了这座古城很多年的味道。 卤煮火烧 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,辅之以炸豆腐片、血豆腐、卤汁,加蒜汁、酱豆腐汁、香菜等辅料。
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“苏造肉。”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,河北三河县有位姓赵的人和如今“小肠陈”的鼻祖陈玉田的祖父陈兆恩一起卖苏造肉。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,所以他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,造就了卤煮火烧。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。而“小肠陈”也成为了卤煮火烧的代名词。
推荐:南横街小肠陈,或者取灯胡同卤煮火烧,都是老店。
炒肝 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汉族小吃,由猪大肠,猪肝等制作而成。 根据记载,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问世百余年了。
推荐:鼓楼根底下东侧“姚记炒肝”
杂碎汤、烧羊肉 北京人叫杂碎汤的都是羊杂碎,或干脆就叫杂碎,猪杂碎和牛杂碎也吃,但不是这个叫法。不光回民喜吃羊杂,汉民也爱吃,但做羊杂汤的以回民小吃店居多,南城居多。 老北京的羊杂汤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,一是清汤而不是奶汤,二是浇芝麻酱。
推荐:鸦儿胡同“隆兴盛”
旅游详情请戳:http://www.bfjr.com/TourContents/1043.html
推荐理由:胡同,游客眼中的北京,北京人心中的家。那一条条悠长的小胡同里,历经岁月的老建筑,沉淀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。 |